|
|
|
|
|
“全鏈條”扶持藝術創作 “山東模式”成效顯著 |
發表時間:2016-08-27 10:45:37 |
|
今年是山東藝術創作不平凡的一年:貫徹落實全國戲曲工作座談會部署的各項活動循序展開;“抗戰”及“傳統文化”成為時下山東戲劇舞臺的主流“熱詞”;新創劇目展演被列為第十屆山東省文化藝術節的“壓軸大戲”…… 戲劇舞臺的全面繁榮,得益于山東創新形式、建立藝術創作“全鏈條”扶持機制的探索。一系列政策優惠,為藝術人才添活力、讓優秀作品有底氣,激發了全省文藝創演的熱情,也帶來了藝術作品的“井噴”現象。 扶持貫穿全部創作鏈條 好選題難立項,創排劇目缺乏啟動資金,有的劇目匯報演出后隨即刀槍入庫、不再打磨提升……一段時間內,由于政策不健全,一系列問題困擾各地文藝院團的藝術創作,也削減了部分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 近年來,上述現象在山東省逐漸得以解決。2013年8月起,山東出臺“舞臺藝術4+1”工程,涉及舞臺藝術精品、地方戲振興與京劇保護扶持、優秀保留劇目、藝術英才培育及獲獎獎勵5個環節;今年,又制定出臺了《山東省舞臺藝術重點選題創作作品評選資助辦法》,實現了對財政資金的有效切割與應用,并使優惠政策貫穿選題立項、加工提高、推廣傳播、演出獎勵等藝術創作的全部鏈條。 從劇目選題立項開始就加強指導,好故事、好劇本再也不用擔心沉寂于“案頭”。山東梆子《海源閣》的創排就是個鮮活的實例。《海源閣》劇本由劇作家劉桂成以中國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的聊城海源閣為素材寫成,這一深挖傳統歷史文化的劇作一問世就被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看中。在劇本的研討環節,戲劇理論家薛若琳等一致認為,該劇將個人命運和文化命運緊密結合的故事架構,凸顯了東方文化的根脈。恰在劇本獲得專家認可的同時,《山東省舞臺藝術重點選題創作作品評選資助辦法(試行)》正式印發。對照《辦法》規定,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向山東省文化廳提出將《海源閣》立項的申請。由山東省文化廳組織專家評委會對該劇論證、評估、公示,《海源閣》作為大型戲曲項目正式獲批立項,并獲40萬元資金扶持。如今,用于資助該劇劇本、編導、音樂等的創作生產啟動經費已撥付使用,山東梆子《海源閣》立上舞臺,并將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優秀劇目展演活動”中亮相,待首演完成并驗收合格后,剩余的資助資金也將全部到位。 在“重點選題”引導外,一些立上舞臺的優秀作品也通過“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優秀保留劇目工程”等獲得資助,進一步打磨提升。大型呂劇《回家》入選山東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14—2015年度初選劇目,獲50萬元扶持資金。據山東省呂劇院副院長馬常委介紹,為使劇目再上一個臺階,山東省呂劇院于今年1月、4月先后召開了2場專家研討會,就劇本、二度呈現中的問題進行修改。“對葉子、函子等主要人物的出場方式進行了調整,劇情銜接上更緊湊了;舞臺美術上,對原有的舞臺轉臺底座、部分舞臺吊景進行了改造,釋放了大量舞臺空間。”馬常委介紹,目前對于該劇的扶持基金主要應用于提升舞美布景、舞臺道具、燈光設計等方面,為使劇目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保障。 “結合‘舞臺藝術4+1工程’及重點選題創作作品評選資助辦法等,一個完整的藝術生產鏈條的扶持政策正初步形成。但整個操作過程,堅持寧缺毋濫,質量不過關的作品一開始就無法獲得相應扶持;同時,也對每一個實施環節嚴格把關,確保資金投入用于推動藝術作品質量的提升。”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王廷琦介紹,一系列扶持辦法還打破了過去諸多環節中存在的“一事一議”現象,形成了一套鼓勵出人、出戲的長效機制,文藝工作者拜師學藝、自身創作的熱情都得到有效推動。 惠及不同層次參與主體 得益于一系列政策優惠,目前,山東新創作及加工修改劇目達100部,包括83部大戲、17部小戲。其中,地方戲曲、話劇、舞劇、動漫劇等不同形式的演出都得到鼓勵,而任何體制的文藝單位,無論國有還是民營,不論省直院團、基層團體還是藝術院校,只要想創排作品,均有望獲得全面扶持。 “王二月落落大方近前來,搖一搖擺一擺咱農家風采……”一聲高亢有力的梆子腔后,主角并沒有出場,而是幻化成舞臺背景中的動畫形象,以大屏幕的動畫效果和舞臺上的真人表演共同交代劇情走向。這出糅合山東梆子表演與舞臺動漫形式的《跑旱船》,創作歷時3年,由菏澤市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與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聯合完成。2014年12月,該劇目一經亮相就以新技術成果與非遺故事、地方風格的高度融合贏得觀眾“點贊”,也使該劇順利進入2014年“山東地方戲振興與京劇保護扶持工程”重點劇目名單。“動漫舞臺劇《跑旱船》前期投入較大、耗時也長,主要難題是舞臺表演與動畫效果的配合。”鄆城縣文化體育局副局長萬秀蓮介紹,在獲得資助后,主創團隊于打磨提升上更有動力,為保證動畫效果,新媒體制作人員又對動畫腳本進一步修改,場上部分也進一步強化了山東梆子的聲腔特色及當地獨有的表演風格,力求實現“新意”與“老味”的融合。 在文藝院團創作之外,近年來,高等院校作為獨立的創作主體,為推動藝術繁榮注入了新活力。山東省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屢獲荷花獎、“桃李杯”等舞蹈賽事大獎,在省內外享有盛譽。為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今年年初該校醞釀成立了實驗藝術團,在選擇實踐劇目時,舞劇《風箏》的腳本吸引了編導傅小青的注意。《風箏》以“濰坊風箏”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為素材、以戰爭對美的殘害為主線進行架構,其選題立意 挖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表達對戰爭的反思、對和平的向往,贏得了專家的一致好評,成為入圍今年“重點選題”資助的4部作品之一。傅小青介紹,《風箏》從5月立項到7月首演僅短短60余天,70余人組成的演職隊伍每天下午、晚上都集中排練,經費投入200余萬。“資助資金對于一部原創舞劇來說雖然只是杯水車薪,但有了這塊扶持,學院就有勇氣在藝術創作上繼續探索。”傅小青坦言,得益于一系列扶持舉措的落實,學生有了更多的藝術實踐契機,該學院“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也逐步開展。 在支持不同體制的文藝單位創排、加工劇目外,參照山東省文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對全國、國際文藝比賽獲獎集體和個人進行獎勵的辦法》,對繁榮文化藝術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或個人,獎勵也已全面落實。根據“獎勵辦法”,憑舞劇《紅高粱》摘獲“五個一工程”獎的青島市歌舞劇院、憑京劇《瑞蚨祥》入選第七屆中國京劇節“優秀劇目展演”的山東省京劇院等團體及部分在重大賽事中獲獎的個人直接受惠。 “‘全鏈條’有關的扶持雖針對不同內容各有側重,但對所有申報者堅持‘一視同仁’原則,真正為全省文藝工作者強信心、添活力、提士氣,讓大家從以往某些被動創作的模式中走出來,積極、主動地參與創作實踐。”山東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劉敏如是說。 優化全省文藝創演生態 “備戰‘十藝節’的時候忙,沒想到,‘十藝節’之后創作任務更繁重。” 在“十藝節”上擔綱山東8部大戲音樂創作的戲曲理論家、作曲家高鼎鑄本想在節后有段空閑、調整的時間,但他依然停不下來。近來,他又創作了山東梆子《大漢英后》、《河都老店》、《南下》,柳琴戲《沂蒙魂》,柳子戲《張飛闖轅門》等多部劇目的唱腔音樂,并在菏澤、濟寧等多地舉辦的戲曲人才培訓班上擔任主講。“現在各地院團主動找選題的現象明顯增多,不光涉及大戲、大劇種,小劇 種、小劇目也不甘寂寞。”高鼎鑄認為,山東“全鏈條”扶持藝術創作的機制激活了全省文藝創演的熱情,其實際作用正在集中顯現。 在有“戲窩子”之稱的山東菏澤,得益于扶持舉措,舞臺藝術創作漸趨繁榮,創作作品漸成系列。據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院長徐向東介紹,2014年以來,菏澤市新創劇目8部,創作主體涵蓋市直、縣屬院團和民營院團,題材內容涉及當地傳統歷史文化、革命歷史故事、現實民生等不同種類。其中,大弦子戲《兩架山》,山東梆子現代戲《南下》、《大漢英后》,山東梆子動漫舞臺劇《跑旱船》分獲政策扶持。“針對已入選省‘4+1工程’‘重點選題’資助的劇目,市縣兩級財政均給予補助,具體標準為縣區新創一個劇目,縣區補助20萬元;市級院團新創一個劇目,市財政補助50萬。劇目獲不同級別獎項后,再給予規定額度的配套獎勵。”徐向東介紹,在“政策紅利”的推動下,菏澤市不僅挖掘了當地優秀文化資源、繁榮了演出活動,還在“依團帶傳”整理挖掘瀕危劇種、促進傳統戲曲與現代科技融合等方面總結了經驗,使當地地方戲生態得以全面盤活。 在各地方戲劇種中,均有相當一部分優秀劇目,像柳子戲《張飛闖轅門》、呂劇《李二嫂改嫁》等,有的是傳統老戲本,有的是后來形成的新經典。借助“地方戲振興與京劇保護扶持工程”“優秀保留劇目工程”,一批劇目得到了更好的整理與傳承。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副院長朱雷聲介紹,五音戲《換魂記》在新中國成立前常由老藝人演出,但劇情冗長,且帶有較多迷信色彩和不雅詞句;于上世紀80年代加工整理后,劇目于整體上較為流暢。入選“地方戲振興與京劇保護扶持工程”后,借助資金支持,劇院演職人員對該劇去蕪存菁,將劇中一些繁復的轉場和舞美、道具中有礙現代審美的部分予以剔除,實現了不丟本體下的“老戲新唱”。“京劇、地方戲是寶貴的文化遺產,立足于非遺保護和傳承發展的角度對其扶持,有助于更好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保留劇目評選的剛性指標是演出場次,主要用以彌補一些劇目光創作不演出的不足,實現各劇種劇目的常演常新。”劉敏說,盤活劇種、劇目資源,進行全面傳承,也是保證后續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 最大限度推動出人出戲 “近日召開的全國戲曲工作座談會提出,要重視繼承傳統,傳藝、傳神、傳德,同時要鼓勵創新創造,出名家、出精品、出流派,努力展現戲曲藝術時代新風貌。”在高鼎鑄看來,創新體制機制、進行政策扶持,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動藝術團體最大限度的出人、出戲。 柳子戲是中國古老傳統劇種,歷史上曾與昆、梆、弋齊名,而今專業團體僅剩山東省柳子劇團一家。以往,該劇團對于人才培養采取傳統模式,即劇團與藝術學校聯合教學,分別于2003年、2004年委托山東省戲校、菏澤市藝校招收演員、演奏員30余名。2010年,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開設柳子戲專業,山東省柳子劇團提供師資支持,又錄取了15名柳子戲表演、音樂伴奏專業學生。據山東省柳子劇團副團長于斐介紹,近年來,得益于藝術英才培育工程、非遺保護等,傳承人教學、柳子戲進校園、與高等藝術院校合作培養人才等教學模式逐步開展。這些舉措,不僅讓《朱買臣休妻》、《龍鳳配》、《包公錯斷顏查散》等一批傳統劇目得以挖掘整理,在菏澤市鄆城陳坡希望中學、濟南市天橋區匯才小學、章丘辛寨辛銳中學也建立了柳子戲藝術傳承基地,定期進行柳子戲的教學、展示。于斐介紹,該團2013年進入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班深造的4名學員按先前制定的教學計劃,已進入回單位實習階段。8月6日,剛回團第3天,尹春媛、尹春麗、侯苗苗3位學員就在劇團的下鄉演出中主演了《玩會跳船》。“在進入中國戲曲學院之前,我們曾在劇團主演過《魚籃記》、《巾幗雄風》等大戲,深入學習之后,明顯感到自己以往在理念、層次方面有欠缺,1年的回團實習期內,我會跟著老師深入挖掘本劇種的傳統,進一步提升自己。”尹春媛說。 依托于政策激勵,“拜名師,傳經典”在山東文藝界蔚然成風。劉敏介紹,今年6月,鞠小蘇教授金夢《十三妹》、《失子驚瘋》等入選文化部“名家傳戲——當代京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郎咸芬教授楊曉梅、李莎《李二嫂改嫁》選場、《責保》等入選“名家傳戲——當代地方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在鼓勵各劇種演員拜師、學藝的同時,針對青年人才的進修、培訓活動也陸續開展。“所有舉措,旨在讓劇目與演員在更高層面上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真正形成山東藝術家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劉敏說。 在高鼎鑄看來,“全鏈條”扶持的每一個環節,無論對選題引導、成品加工、人才獎勵,都基于出人出戲的基本考慮,既激發了文藝工作者的創演熱情,還使精品意識明顯提升。“在京劇《瑞蚨祥》、呂劇《回家》等一批劇目于全國形成廣泛影響外,像扽腔、漁鼓戲、大弦子等一些已近消亡的劇種也走出了沉寂,其劇目也在國家級評比中獲獎。以此來看,山東藝術創作‘全鏈條’扶持機制對于戲曲劇種的挖掘、保護與傳承,意義功不可沒。”高鼎鑄說。 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表示,隨著國辦52號文(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的印發,山東將在省財政的支持下逐步完善戲曲藝術保護傳承工作體系和藝術人才培養體系,同時,也將繼續完善文藝表演團體機制、激勵保障機制建設,牢固樹立“使命意識”和“精品意識”,創演更多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藝術魅力的文藝作品。隨著一系列“政策紅利”落地實施、發揮效能,齊魯文藝將形成一個有特色、有影響力的品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絢麗景象。 (來源:中國文(wen)化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