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放日報:眾籌或是復興戲曲的一種模式 |
發表時間:2016-08-06 11:32:37 |
|
眾籌拍電影、眾籌開發游戲、眾籌出版圖書……原本屬于金融領域的眾籌概念,如今頻頻引入文藝界。上海評彈團正在籌備的中篇評彈《林徽因》,也將采取眾籌模式,成為評彈界“第一籌”。
評彈《林徽因》的眾籌,由上海評彈團持股10%至20%,主創及演員與項目“捆綁”在一起,同時吸引社會關心支持評彈的人士參與,演出打破以往新作只演30場慣例,用至少50場的演出成效,去驗證股東加入對作品的營銷作用。
眾籌評彈新作,與其說是創新融資形式,還不如說是吸引更多社會有識之士來關注關心評彈藝術,讓評彈這個古老幽香的藝術種類,在更好更新的文化生態中生長。由此看出主辦方的前瞻和魄力,有足夠的底氣和運作能力,通過周密的市場調查和前期分析,才會有如此大的創新手筆。
扶持戲曲新作,需要底氣、魄力和闖勁,從劇本、投入到市場營銷,都可嘗試新的模式,猶如科技產品的孵化和生產,看準了的,就大膽試、大膽闖,抓取成功的機遇,去獲取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應。文藝產品的投入產出,也應遵循同樣法則,如果一味依靠政府投入或等待文化基金會扶持,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甚至錯失良機,只有真正依靠市場同時通過市場和觀眾檢驗的藝術產品,才算是成功的藝術產品。
藝術產品眾籌的成功與否,關鍵在劇本是否接地氣有內涵有新意,符合現今觀眾的“胃口”,市場才能廣為接受,演出口碑才能延伸開來。年初京劇張火丁個人演出專場一票難求,6月份2場昆曲《春江花月夜》演出通宵排隊購票,滬劇《挑山女人》在長三角連演200場還欲罷不能的現狀,說明好的戲曲演出,非常有市場有觀眾有口碑,如果引入眾籌方式,肯定會贏得更大的產業效應和傳播作為。
“眾人拾柴火焰高”。面對市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百姓多元化的欣賞口味,看似“小眾”的京昆、評彈、越劇等戲曲樣式,如果具備過硬的劇本、演員扎實的功底、不斷創新的舞臺效果,完全可通過眾籌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去探索一條推動戲曲藝術繁榮發展的路徑,從市場運作的前景來看,抑或是一個檢驗戲曲藝術能否被市場接受和助推其復興壯大的全新樣式。
(來源:解放日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