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銳意進取改革創新 支持戲曲傳承發展 |
發表時間:2016-07-23 14:30:20 |
|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簡稱《政策》),部署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振興我國戲曲藝術。在孔孟之鄉山東,遍及城鄉的戲曲舞臺已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獨具齊魯特色的地方劇種也為9000余萬山東群眾帶去歡笑。
支持戲曲演出——大劇團走進小山溝
說起今年4月看的演出,濱州市鄒平縣西阿陀村村民趙書策至今記憶猶新。4月21日,山東省級政府購買精品劇目送戲下鄉惠民首場演出在鄒平縣東阿陀村舉辦,山東省呂劇院為當地群眾帶去了經典劇目《墻頭記》。資深呂劇迷趙書策那天起了個大早,帶著馬扎趕到現場,“還是晚了一步,年輕時我就愛看戲,那時的戲臺子很簡單,晚上演出就點上汽燈,沒有音響,單靠演員扯著嗓子喊。”趙書策說,這幾年省、市、縣的呂劇團都去過當地鎮上演出,“專業團的演員唱得好,我能聽出來。”
在鄒平縣演出后的第三天,一場簽約儀式在濟南舉行。4月24日,山東演藝集團與所屬院團、劇場就省級政府購買精品節目送戲下鄉惠民演出簽約。按照協議,即日起至今年底,山東5個省直院團、3家劇場將在300多個演出點為群眾送去500場演出。
“今年山東省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以政府定向購買服務方式采購省級公益演出服務500場次,包括400場送戲下鄉惠民演出和支持劇場舉辦100場含有惠民票的演出。”山東省財政廳文資處副處長張振言說。
與以往政府采購演出不同,此次山東省級財政定向采購的惠民演出提出向邊遠基層地區傾斜,演出形式包括戲曲、話劇、兒童劇等。演出承辦方的節目必須貼近基層、貼近群眾,格調高雅、喜聞樂見,具體購買劇目由山東演藝集團綜合演出地觀眾文化需求、欣賞水平、演出地條件及院團劇目資源等因素確定。
加大政府購買力度,根據群眾實際需求將地方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是山東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亮點舉措,也直接促進了本省戲曲的傳承發展。
2012年起,山東實施“文化惠民、服務群眾”辦實事工程。迄今,“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農村(社區)免費送戲1萬場”連續4年被列入辦實事工程。今年6月印發的山東《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今年起至2020年,要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資源配置,“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實施‘一村一年一場戲’工程”。
加強戲曲傳承——瀕危劇目迎來又一春
“山東地方戲曲是齊魯文化和民俗文化家園的棲息地。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地方戲曲,就意味著有鄉情沒有鄉音,民族的歷史文化將受到巨大影響。”一位退休的文化部門負責人說。
山東是地方戲大省。上世紀50年代,地方戲劇種多達39個,地方戲一度成為活躍基層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然而,隨著形勢變化和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同全國許多劇種一樣,山東地方戲發展進入低潮。根據相關研究機構統計,到2006年,山東能夠演出的劇種僅14個。
2008年,山東設立了“藝術創作專項資金”,結合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和籌辦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資金數額每年大幅增長,2011年達到2500萬元,其中60%以上用于扶持地方戲創作生產。
2014年7月,《山東地方戲振興與京劇保護扶持工程實施辦法》印發。根據辦法,山東成立了“地方戲振興與京劇保護扶持工程領導小組”,加強全省地方戲、京劇院團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舉辦展演、鼓勵演出、加強交流的方式推介山東地方戲。針對日漸式微的小型地方劇種,辦法特別指出,“做好地方戲、京劇史料挖掘、搶救,加強理論研究和傳承保護”。
大弦子戲有數百年歷史,流行于魯西南、豫東北等地。在有“戲窩子”之稱的菏澤,原菏澤地區地方戲曲院大弦子劇團演出的劇目曾屢獲大獎并深受群眾喜愛。但由于“文革”期間劇團被撤,這一古老劇種離開民眾視野40年。2008年,大弦子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擴展名錄。菏澤市的藝人們在探索對其保護的過程中,發現重排一部原汁原味的大弦子戲困難重重:沒有專業技術人才,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等非常缺乏。保護工作陷入停頓之時,聽聞消息的山東省藝術研究院伸出了橄欖枝。
為讓大弦子戲以嶄新面貌盡快立上舞臺,山東省藝術研究院調集全院力量,國家一級導演、國家一級舞美等紛紛趕赴菏澤,全面介入《兩架山》復排工作,力求保持大弦子戲的音樂風格、劇種基因不變。2014年7月,《兩架山》在菏澤大劇院首演。菏澤市牡丹區的觀眾朱曰淼看完后說:“對大弦子戲,我十分留戀,現在文化部門復活這個戲,是幫助我圓了夢。”
有類似情況的還有山東地方小戲四平調。這一流行于濟寧市金鄉縣等地的劇種,在上世紀80年代因劇團撤銷而淡出人們視野。
2006年,四平調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在金鄉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當地文化部門開始對四平調進行搶救性保護——錄制金鄉四平調優秀唱段,對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影像志、口述史記錄,舉辦四平調培訓班,將四平調與送戲下鄉等惠民工程相結合……經過幾年努力,四平調在金鄉縣漸漸恢復“元氣”。今年5月,金鄉縣委、縣政府正式批準重建金鄉縣四平調劇團。
完善人才培養——戲曲傳承迎來更多新生力量
作為“角兒的藝術”,戲曲傳承離不開人才支撐。
如今在山東省呂劇院等山東省內的文藝院團中,很多后備力量“師出同門”,他們都是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的學生。
作為山東省文化廳直屬的唯一一所藝術類中等專業學校,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對外的頭銜是“山東舞蹈、戲曲等緊缺藝術人才教育基地、山東地方戲曲后備人才主要培養基地”。該校校長安立元介紹,學校自2007年起開辦京劇專業,2008年起開辦呂劇專業,2010年開辦柳子戲專業,2013年開辦山東梆子專業。目前在校戲曲專業學生共271人。其中,京劇表演和京劇伴奏專業5個班共168人,地方戲專業3個班共103人。
在藝術人才培養的鏈條上,中等藝術教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沒有基礎過硬、技能扎實的中專人才的輸出,會直接影響藝術院團的持續發展,影響高等戲曲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基于上述原因,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依托全省文化系統專業院團資源優勢,與山東省呂劇院、省柳子劇團及全省各地梆子劇團開展合作辦學,定向培養后備人才,聘請院團優秀演員來校執教,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學生參與院團的演出實踐。“比如,通過與省京劇院長期合作,聘請京劇演員上課、指導教學,學生參與京劇藝術實踐和舞臺演出,大大增強了舞臺實踐能力。”安立元說。在山東省京劇院院長鄭少華看來,中等戲曲教育,是成就高層次藝術人才的奠基石,是高等藝術院校的人才庫,也是專業藝術院團的蓄水池。
來自萊州市的姑娘任婧,從小跟隨姥姥學唱呂劇,11歲考入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呂劇傳承班。現今,她已與班上其他10名同學一起考入了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班深造。“在學校6年,每個學生至少完整地學下了七八出傳統經典劇目。有了這些劇目做基礎,不管再學習還是演出,心里都有底兒。”任婧說。
2013年8月起,山東啟動繁榮舞臺藝術創作的“4+1工程”,涉及舞臺藝術精品、地方戲振興、保留劇目、藝術人才培育等5個方面。得益于“4+1”工程等一系列扶持獎勵政策,山東目前新創作及加工修改劇目達100部,包括83部大戲、17部小戲。此外,山東還通過戲曲進校園、加強劇本創作等舉措,為戲曲傳承發展注入新活力。
“戲曲藝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能夠代表一個地方厚重的文化底蘊。”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表示,我國經濟社會的繁榮為傳承戲曲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環境,黨和國家的一系列政策也為繁榮戲曲文化提供了堅強保證。山東下一步將把《政策》落到實處,同時進一步涵養戲曲的群眾基礎,解決戲曲傳承和發揚中的諸多瓶頸問題。
(來源:中國文化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