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民日報:轉制院團今天怎么辦 |
發表時間:2016-06-29 10:03:28 |
|
●中央政府出臺的相關優惠政策如何落到實處? ●當前演藝業如何在市場低迷之時邁出艱難一步? ●轉制院團需要外部支持,為何更需要深化內部管理? ●演藝業在新媒體時代如何把握新的發展趨勢? 國有文藝院團(以下簡稱院團)轉企改制的完成,標志著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不過,隨著整個演出市場的整體“萎縮”,剛剛完成轉企改制的國有院團的發展正面臨著嚴峻考驗。演藝業如何在新形勢下謀求發展,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在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之前,政府曾讓個別院團先行先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大規模推動轉企后,仍有很多院團“水土不服”。為解決“市場失靈”問題,中宣部等部委于2013年聯合發布了《關于支持轉企改制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通過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增強轉制院團的自我發展能力。這些措施如果能夠落實到位,必然會有力促進轉制院團的良性運轉。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13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以下簡稱《演出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以藝術類演出為主的專業劇場1279個,除“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外,其他地區專業劇場年平均演出場次約為58場,其中年超50場的只占總數的35%。與此同時,大多數轉制院團卻因沒有專屬劇場又付不起昂貴的租金而無法演出。一邊是閑置不用,一邊是望眼欲穿,因此,各級政府應落實《意見》的扶持政策,酌情把這些基本閑置的劇場交給轉制院團管理,以實現“場團一體”,解決他們的排練演出問題。再如,《意見》強調“要將轉制院團納入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范圍”,且“要向符合條件的轉制院團傾斜”,但由于演藝產品盈利低,風險大,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其實很少投向轉制院團,特別是地方戲曲院團。中央政府為轉制院團的發展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也要求各地對轉制院團進行扶持資助,但政策真正落實到位的并不多。一些地方政府舍得斥巨資建造大劇院這樣的硬件工程,卻很少在演藝產品生產方面投入。事實上,各級政府只有切實落實扶持政策,才能真正促進轉制院團的發展,鞏固改革成果。 適當調整發展戰略 演藝業極容易受到政策影響,“禁奢令”的出臺使政府奢華辦節會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對近五成以上收入來自政府節慶演出活動的轉制院團來說,經營狀況無疑也受到了影響。調查發現,影響最大的是傳統藝術演出市場,特別是民族歌舞,演出場次下降了70%至80%。據《演出報告》顯示,2013年票房收入同比下降2.9%,而在前幾年,都保持著8%—10%的增長速度。業內人士認為,“禁奢令”讓昂貴的演出票價回歸理性,且從長遠來看,對于成熟演出市場的建立有益無害。但如何在演出市場低迷的當下邁出艱難一步,是轉制院團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在這種大環境下,各級政府有必要調整發展戰略,加大對轉制院團的扶持力度,如以增加購買演出的形式彌補演出場次的流失,這樣既可以保證轉制院團的穩定發展,又能為基層民眾多謀取文化福利。而轉制院團則更需要審時度勢,根據市場需求改變經營策略,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據中國傳媒大學和國家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聯合撰寫的《2014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以及前面提到的《演出報告》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音樂教育培訓行業的總產值約為577億元,演出市場總經濟規模為463億元,也就是說,音樂藝術教育培訓市場的蛋糕要遠遠大于演出市場,主要原因是藝術培訓標準化,可復制性強,可以規模化發展。在演出市場低迷的情況下,轉制院團可以酌情拓展藝術培訓業務,這樣既可以增加收入,用好閑置的藝術資源,還能培養潛在觀眾,一舉多得。藝術培訓僅是一例,各轉制院團還可根據自身條件拓展藝術產業鏈。 深化企業內部管理 轉制院團的發展需要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推動,更需要深化內部管理。轉制院團大小不一,藝術類別各具特色,因此經營管理模式也千差萬別。大型演藝集團員工人數上千,產值過億,可以吸引經營管理人才,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在遵循藝術生產規律前提下,建立企業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等科學有效的職責分工和制衡機制。而占全國文藝院團總量80%的地方戲曲劇團很多都是“天下第一團”,地域性強,人才流動性小,且大多是幾十號人的小微演藝企業,既吸引不了特別高端的經營與管理人才,也不可能按照大型演藝企業的模式建立多層次的管理機制。它們的管理者很多本身就是演員,在內部管理上具有濃厚的“人治”特點,亟須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多種形式的責任制。無論是多大規模的演藝企業,都應不斷完善運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演藝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 構建發展新引擎 一般意義上,演藝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同地進行,這就造成了演藝產品生產的不可復制性和高成本,但在傳媒技術充分發展的今天,這種狀況有了改變的可能。2014年8月樂視網與汪峰演唱會的合作就是互聯網與演出市場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歌迷只需支付少許費用便能通過網絡欣賞音樂會,這次音樂會網上售票達225萬元。同年9月,民族歌劇《木蘭詩篇》與愛奇藝網合作,推出的高清視頻,讓更多音樂愛好者通過網絡欣賞。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應該是今后演藝產業發展的一種趨勢。由于大多數轉制院團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目前還不具備類似于汪峰演唱會和《木蘭詩篇》團隊的市場條件,其內容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也跟這兩個項目有著不小的差距,在以利潤為上的市場法則下,必然吸引不了資本和視頻網站的青睞。這種情況下,轉制院團可以探索創建商業性的演藝視頻網絡平臺,讓各院團的精品節目視頻上傳或在線直播,這樣既可以滿足沒有機會現場觀看演出的藝術愛好者的欣賞需求,擴大傳統藝術的受眾范圍,彌補演藝產品不可復制的劣勢,同時,又能通過點擊率為轉制院團謀取一定的利潤分成,拓展經濟來源。這種方式可以推廣到手機、付費電視等新媒體,用以彌補傳統演藝業的不足。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李迪 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