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抱團取暖”開創演藝新業態 |
發表時間:2016-05-28 |
|
5月28日,華北劇院演出(區域)聯盟(簡稱華北聯盟)年會在京召開,就華北聯盟成立一年來取得的成就、現狀及未來發展路徑進行研討。 成立一年運作項目 超1800場次 近年來,伴隨我國演藝產業發展,單兵作戰的劇場愈發了解到“抱團取暖”的必要性。基于此,中國東部演出聯盟、西部演出聯盟等合作組織相繼涌現。 華北聯盟成立于2014年5月,現有成員單位17家,遍布晉、冀、魯、豫、遼、蘇6省及京、津兩市。華北聯盟成立一年來發展迅速,在模式創新、資源整合、文化惠民、項目運作、劇場標準化制定等方面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華北聯盟理事長于劍介紹,華北聯盟成立之初確立的發展使命為打破區域界限,加強跨省劇場資源信息共享,切實增強發展的計劃性和前瞻性,充分挖掘各地區潛力,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實現規模化效益。“資源共享、創意融合、科學發展、合作共贏”,成為聯盟的發展宗旨。 記者拿到的數據顯示,2014年5月至今,華北聯盟成員累計運作演出項目超1800場次,較全體成員上一年度運作總和增長18%。全年演出覆蓋觀眾近200萬人次,其中各種形式的文化惠民演出場次超600場,較好地滿足了普通群眾特別是低收入人群和學生、老年人、軍人等社會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 聯合運作項目外,華北聯盟與其他聯盟在不同領域的互補效應也漸次顯現。以山東演藝聯盟為例,華北聯盟成立后,兩聯盟以歷山劇院為陣地,打造“世界藝術之窗之國外舞臺藝術展演”活動,8臺國外精品演出亮相泉城。歷山劇院負責人介紹,這是山東“十藝節”后首次規模化引進國外藝術項目,對推動對外藝術交流、提升觀眾審美素養起到了良好促進作用。 開拓市場需掃清制度障礙 文化體制改革后,原來的大部分國有文藝院團被推向市場。期間,很多劇場在經歷陣痛期后正逐步走向正軌,但前面的道路并不平坦。 華北聯盟成員、山西演藝集團董事長賈新田認為,目前個別地區仍存在“只抓創作不抓演出”的情況,導致文藝作品沒有社會效益。“個別地區仍把排戲當政績,演多演少不管。”賈新田說,專業人就應做專業事。“之前藝術產品創作生產面臨的問題不應再出現在劇場管理方面。”他建議加強劇場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同時呼吁國家對轉制劇場、院團的扶持力度。 杭州劇院總經理柯朝平是中國東部演出聯盟的首任“盟主”。談及演藝聯盟這一國內新生事物時,他認為前期聯盟走了一些彎路。“聯盟內部成員,無論院團還是劇場均為國有單位。”他形容如此運作模式為將財政資金“從一個口袋掏到另一個口袋”。2008年成立的中國東部演出聯盟,如今的范圍已涵蓋10省1市共58個劇場,由于東南地區經濟發展條件的優勢,聯盟取得了較好成績。作為發起單位的杭州劇院,現在每年演出都超過200場次,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效率。 目前多地施行的劇場補貼政策也廣受演出聯盟負責人詬病。 “國有劇場有壓力,因為有人員負擔,卻沒有補貼;相反,新建劇場沒有人員方面壓力,卻得到大量補貼。”柯朝平說。而另一位華北聯盟成員則表示,他們當地政府對某演出經紀機構的補貼達到每年1300萬元。“按照這個數字,當地無數個小劇場都能被救活。” “精品劇目+聯盟巡演” 有望很快實現 內容為王,這是很多聯盟負責人的共識。在文藝產品日趨豐富多元的今天,怎樣為民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舞臺藝術作品?華北聯盟與中國音樂學院做出了探索。5月29日,雙方共建的文化惠民演出指導基地在京揭牌。 于劍介紹,文化惠民演出指導基地將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化惠民活動,包括組織惠民專場演出、發放惠民演出票價、發放文化惠民卡、組織導聆式藝術課堂,安排藝術家與當地高校、院團的交流研討,高雅藝術進社區、進課堂等活動。計劃每年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動1000場,年服務觀眾預計超100萬人次。 記者了解到,文化惠民演出指導基地首批單位30家,遍布山東、河北、江蘇等12省市。“依托中國音樂學院的藝術資源,華北聯盟將在文化惠民演出指導基地開展系列民族傳統音樂主題演出活動,內容涉及傳統音樂演出、教育、交流等。”于劍表示,在30家成員單位內部巡演的基礎上,華北聯盟將通過市場分析和專業判斷產生出優秀巡演劇目,面向全國劇場推介、巡演,形成在全國具有廣泛藝術影響力、受市場歡迎的品牌劇目。“未來我們還將加強演藝行業產業研究,特別是針對劇場社會文化服務功能,政府購買演出服務,劇場行業政策和管理制度等的研究,為劇場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管理環境和服務環境。” |
|
|